先秦会盟:只要拳头硬,就能当霸主? | 循迹晓讲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4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
主讲:赛艇队长

策划:赛艇队长

责编:马戏团长

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 Follow us

自从人类的老祖宗出现后,面对来自自然界的威胁他们就学会了抱团取暖,此后从群居到部落,再到国与国之间结盟站队都是人类社会的常态。当然了,国家之间签署攻守同盟不是今天才流行,在先秦时代各国就有被称为“会盟”的行为。

那么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会盟,会盟总是要有盟主的,对于盟主的条件有没有具体要求,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盟主?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
图片

◇ 图为良渚博物馆内的复原群像

最早的会盟来自于部落时代的“婚盟”,氏族社会实行族外婚,两个氏族以婚姻的形式结成联盟,互相提供安全保障。早期的国家形态也是几个部落之间的结盟,国家间的改朝换代也是盟主间的更迭。既然是更换盟主,那新盟主就要尽可能多的拉拢盟友,以孤立老盟主,没有一上来就对老盟主造反的。

比如武王伐纣之前,商朝仍然保有强大实力,贸然攻打很容易被反杀,于是周武王召集当时的诸侯聚会孟津共商大事,如此也便于看清诸侯们是否真的认同周人灭商的政治方略,在孟津盟会上,八百诸侯参加会盟,对于这样的结果周武王非常满意,自此伐纣只是时间问题。

图片

◇ 图为周武王孟津观兵

周灭商后,本质上周天子还是以盟主的身份出现在最高舞台上,不过到了东周以后天子式微,诸侯间征伐不断,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安全,需要一位新的老大,于是各国之间自行举行会盟,各国在盟约之下和平共处,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局稳定。

图片

◇ 东周盟书盟书为天子、诸侯、大夫之间或宗主与家臣之间的约束文书。东周时期诸侯和卿大夫多以举行盟誓的方式共同对抗外敌,并将盟辞写于石圭上藏于盟府,埋入地下以取信神祇祖先。图为石圭盟书 三喵先生提供

既然是会盟是选新老大,盟主各国之间出现矛盾的裁决者和各国安全的保护者,如此显赫的身份自然就引来各国的争夺,如果大国的国君没当上盟主,不仅他本人颜面扫地,甚至国内的卿大夫们也暗生反骨。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在黄池会盟,有能力当盟主的是吴国和晋国两大国,吴王夫差和晋定公都在争自己当盟主的合理性,互不相让。

图片

◇ 图为吴王夫差矛

这时候传来越王勾践不讲武德偷袭吴国都城的消息,夫差的锐气先折了一半也没有了当盟主的精气神,想要让一步或者赶紧班师。然而他的大臣劝谏说如果这时候选择退让,那么国君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,国内民众也会对你相当失望,所以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拼死拿下盟主的位子。于是夫差秣马厉兵,率领大军行进到晋军营寨附近,三军呐喊声震天动地,晋国人大为震惊,不得已答应让吴国当盟主。这算是夫差一生的高光时刻,也算是临死前最后的挣扎,回国后他就在越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,最终战败自杀。

如果在会盟时能当上盟主,其他国家就会用最高礼仪来拥护,哪怕是盟主的臣子都能荣誉满身,葵丘会盟后齐桓公当上了霸主,辅佐桓公的管仲成为最大功臣。一次管仲向周天子汇报工作,天子特地安排宴席,为了表示对齐国的认可,选择用上卿之礼来招待管仲,管仲认为齐国有其他世袭的上卿,自己只是在齐桓公一朝才得道升天,级别不够,不敢接受邀请,周天子再次邀请,说管仲立了大功可以破例,这才让他走上饭桌。

图片

◇ 图为管仲画像

不过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,盟主能得到其他人的尊崇不假,盟主自己也要承担相应责任,保障盟国安全。齐桓公在位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山戎进攻燕国,齐桓公发兵支援,不仅扫清了北方的边患,还将打下来的土地全部送给燕国,给燕国人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。山戎被赶跑后,另一股游牧民族北狄南下劫掠,他们攻灭卫国,连国君都给杀了,齐桓公召集卫国遗民,出钱出力帮助他们筑起新都城,使卫国复国。这几件事使得齐桓公威名大振,各家诸侯发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活雷锋,桓公霸主之位愈发稳固。

图片

◇ 图为齐桓公

作为盟主除了要承担责任,对于盟国不能占任何便宜,哪怕是送到嘴边的肉也不能要。

在春秋后期晋国为诸侯盟主,齐国大臣乌余叛变,为了让自己投名状纳的有些分量,乌余不仅带着自己的城邑投奔到晋国,还发兵攻打周边国家,在卫国、鲁国、宋国各占了一座城,然后把这些城作为礼物打包一起送给晋国。晋国国君晋平公听说后还没来得及高兴,大臣赵文子就马上进宫找到国君,说晋国能当上盟主是因为能保护其他盟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,今天乌余带来的土地都是非法所得,而这几个国家又是自己的盟友,如果这时候把土地贪了,未来可能会大失人心。

晋平公一听猛然惊醒,要是贪图这点城池,晋国早晚成为众矢之的,于是,采纳赵文子的建议,将卫、鲁、宋的土地归还,并干脆利落的杀了乌余,用他的脑袋来证明愿意与齐国和平共处。这一番操作下晋国也在诸侯中大得人心,直到晋平公去世他的身份都是盟主。

图片

以上说的都是盟主的公德,在私德上也要对其他盟国尽可能的宽容,以展示自己心胸宏大,同样是晋平公娶齐国公主,齐国派陈无宇送少姜公主到晋国,晋国认为陈无宇级别不是卿大夫,这就是瞧不起盟主,故而将陈无宇抓了起来。大臣叔向赶紧向晋平公进谏,咱们自己迎亲的时候派出去的那位钦差级别也不高,如果论失礼自己也有一份。现在自己国家不恭敬,却逮捕别国的使者,君王的刑罚太偏,怎么做盟主?这句话一下就打在晋平公的麻筋儿上,于是不久就放了陈无宇。

图片

◇ 图为秦公一号大墓中的箱殉,该墓有186具殉人,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,填土中埋人牲20具

与之相反是秦穆公,秦穆公生前成就了许多霸业,不过他对于那些辅佐他的忠臣良将们却并不信任,死后担心这些人造反,于是先后逼迫100多人殉葬,秦国因此元气大伤。所以《左传》在评价他时,就说秦穆公死而弃民,这种人没在大规模会盟的场合下当盟主,纯属活该。

君主私德有亏都能遭来如此非议,如果身为盟主却对自己的盟友大肆攻伐,那么结局固然是众叛亲离。同样是秦穆公在位时期,本来秦国和郑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,秦国做郑国的保护国,孰料国君大人居然打起了郑国的主意,得亏郑国牛贩子弦高听说后急中生智,拿着手里的牛去犒军,让秦军误以为郑国人已经做好准备,这才让郑国逃过一劫。此后郑国人立刻把情报交给晋国,晋军在秦军必经之路上设好埋伏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山之战,晋军以逸待劳,秦军全军覆没,这就是贪得无厌的盟主算计小弟的下场。

图片

◇ 图为《弦高救国》连环画封面

在进入战国时代后,由于各国的战略诉求都不再是称霸,逐渐往灭国方向发展,会盟也变得名存实亡。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之间几次合纵结盟都被拆散,其中一方面就是盟国自己心怀鬼胎想灭盟友,等楚汉相争把最后一批六国贵族赶尽杀绝,自然以后也没有会盟这一套了。

后续史籍记录里虽然国家之间也有过结盟,但那只是国力贫弱之下的一种妥协,和先秦根本不是一回事。虽说会盟这项制度早就被淘汰,不过它的内核精神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,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,建立新秩序自己当盟主固然很爽,但前提是得做到自己应该做的,没承担相应的责任就别老想着高高在上。
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 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
(END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Powered by 门徒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